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讲话
来源:
2006-05-13 09:12

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讲话
(以下为演讲的部分内容)
各位嘉宾,同志们,尊敬的历无畏副主任:
很高兴受铁生,文玲的邀请与国雄、兴洲与大家一道,在流通便捷的上海,参加现代流通论坛。这次的论坛主题定为“发展国内需求与商业现代产业功能”,体现了当前我国经济生活的迫切要求。无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是推动内外贸协调发展,都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这一战略方针,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下面,我谈三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我国流通业的先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重生产、轻流通和“重农轻商”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过去讲“士、农、工、商”,商是排在末位。“工农兵学商”,商是排在最后的。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时期,限于计划经济模式,商品和流通不但没有得到重视,反而受到压制和批判,流通被看作“末端”产业,处于完全从属于生产的依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业正逐步由“末端”行业转变为“先导”产业,对于生产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决定”关系。我们对流通的重要性的认识日渐深化。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流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生产,小流通决定小生产,大流通决定大生产。去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出台了19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流通业发展的重视。
当前,我国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现,主要表现在:
第一,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越来越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离市场最近,流通与市场关系十分密切。流通最容易把握消费的变化趋势,能够通过市场引导生产,带动创新,优化结构,而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又会给消费者提供根好的产品,促进消费的不断升级,又会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促进消费的不断升级,实现消费与供给的良性互动。在我国,流通领域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领域,目前96%的消费品、95%的农副产品和88%的生产资料已经放开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正在日益增强。
第二,伴随着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流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商品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据对600种商品监测表明,从1998年开始不再供不应求的商品,今年上半年439种商品供过于求,占商品总数的73.2%,其余品种供求平衡。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加快,需求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这就要就我们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加强流通对开拓市场的带动作用和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第三,伴随着就业压力和资源约束加大,流通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多。我国流通业的就业人数达5000万人,近年来年均增加120万人左右,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24%。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传统制造业转移出的大批劳动力,将主要由包括流通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所吸纳,流通业在增加就业方面大有可为。另一方面,现代流通通过高科技和现代营销手段,几乎把所有国家的分工和交易,都纳入了国际化大流通的轨道,使流通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开放性大流通,流通工作肩负着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重任。
第四,伴随着商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提高流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1992年以来,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外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我国市场。2004年12月取消对外资进入国内商业的数量、地域、股权比例限制后,外资上也在国内市场进行了快速扩张。2005年,国内共设立外资商业企业1514家,世界500强中的46家商业企业已有11家进入我国;实现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左右,上海、北京、广东等十个沿海城市的比重平均为7%左右,比中最高的上海市达到13%左右。在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化的情况下,需要加快提高我国流通现代化水平,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 流通现代化的世界趋势及我国的发展差距
当今世界,流通观念、流通体制、流通方式、流通组织、流通结构、流通渠道、流通技术等全面趋于现代化。流通现代化对居民生活方式、国民经济结构、扩大就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提供 联商网上海报道)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