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胖东来、奥乐齐、盒马们身上,我们找出了十条方法论
出品/联商网
撰文/袁则
当前,大店“胖改”,小店学习奥乐齐与盒马NB“硬折扣化”,再融合即时零售,似乎已经成了实体店的最佳路径。
行业里,胖东来成顶级灯塔,但“胖改”需要认知厚度;山姆在会员店业态一枝独秀,但业态对积累要求极高,今天还少有信徒;而硬折扣业态,更具主流性,奥乐齐和盒马NB是标杆,当前几乎所有的新开品牌,都有这两家企业的影子。
我们今天看到聚光灯下的企业,都是其「长大」的样子和「壮大」的态势,其成功不可复制,但后来者拆解维度,获得自己的供养很重要。
8月12日,盒马发布了《盒马十周年消费趋势洞察》(以下简称洞察),其中鲜明的趋势值得特别抽离,作为方向,其双业态也很值得成为模版。所以,沿着供应、用户及支持的三大条线,依照硬折扣逻辑,融合好企业的特质,我们总结了十条方法论。
01
供应链端
1、打造生鲜类别爆点
对零售企业来说,「凸显品类」的能力是有战略性的。
成熟的企业,每个品类都要好,但品牌初创期,“单品类突破”是快速击穿用户“心智”最好的方式。
我们说的「凸显」,不一定是核心门类,而是强化局部规模优势。像盒马,初创期的爆点是“大海鲜”,而今天,鲜风生活是“熟食加工类”,成山农场是“蔬果肉”初级三品,许多“胖改”店是3R(即食、即热、即烹)。
所以未来,是否有品牌能靠超级“烘焙”、超级“肉铺”、超级“水果”、超级“花圃”突破心智?
从品类上讲,零售近三十年的发展轨迹说明,生鲜永远是战略资源池。我们看当下的许多超市的生鲜现场,要么品质沦陷,要么泛泛皆有,类别无强点。
而依照场景,“家庭厨房”的菜肉鱼是一类,熟食、面点“饱腹快餐”是一类,水果、烘焙、熟食“精致解馋”是一类。当然,竞争会让整个市场出现阶段性的结构过剩,所以「凸显」也是动态的。
生鲜是高频的,也是复杂的,所以也一直有机会建立独特优势,即便未来近场零售成主体,“吃好”和“好吃”,持续拉升“烟火气”,依然是零售最大的立足点。
当然,不是说食百不重要,奶、啤酒、饮料等类别,也是新“鲜”场景中的基本款。
那么我们的超市爆点是什么?
绝大部分企业不是不想,可能还是侧重性和路径偏差需要改善。
2、围绕大单品做功
类别战略之下,大单品是核心。
生鲜,四季节令,二十四节气有相应的吃食;对各类别来说,往往两三个大单品就能占门类80%~90%的销售,特别像水果、水产。
在盒马,新鲜榴莲全年都有;此外,像蓝莓、车厘子、芒果、香瓜也都有优质供应,盒马日日鲜系列,更是通过精细化的数据力,将颗粒度细化到日时,就像《洞察》里表述的,“不时不食,追着四季吃生鲜”“春有春菜季,夏有水八仙,秋有大螃蟹,冬有山八鲜”。
我们知道,所有的零售企业都会做季节性营销规划,但为什么企业间的品牌心智形象差异那么大呢?
零售经营,不在于我们都懂得概念,而在于企业能有缜密的成长系统,越做越好。重复的事情,做得敷衍是消耗,做得诚恳就是成长。
3、源头资源品牌化
生鲜品类及大单品背后,源头资源是核心。
目前,全国有大量的优质生鲜原产地品牌,如黑龙江五常大米、宁夏枸杞、洛川苹果、赣南脐橙、盱眙龙虾等;各地也有地域心智,商超生鲜也都在宣传产地卖点,概念泛滥时,优质产地的优质品牌就成为核心竞争力。
盒马通过“订单农业+技术赋能+品牌共建”等多种模式,通过深度参与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品牌化运营。在全国布局超100个“盒马村”,通过签订排他性直采协议,要求基地遵循“五统一”标准(统一供种、施肥、用药、管理、收获);同时也会与产地企业共同开发新品;技术上,盒马通过消费端大数据预测需求,提前1年向产地下单,锁定需求;并通过区块链技术溯源。
盒马全球化供应链也在用同样的逻辑,不断加强全球直采基地建设,深化与当地政府的合作。
所以,对所有具备规模的零售企业来说,概念和做法都不新鲜,最重要的是,我们做了没有?持续没有?到什么程度?
把农业分散的种养整合起来短链化,把动作标准化,把标准品牌化,把品牌心智化,是优质零售的必由之路,今天看空间还是很大。如果我们只是从大众批发市场组货、搬概念,很难有优势,更难品牌化。
其中比较核心的是升级包装设计。
有人说,审美,是一种能力和特权!对零售企业来说,品类品种大逻辑一直未变,但商品群呈现的包装与设计「风格化」已经有了代级更替。
在盒马,“日日鲜”“盒马工坊”“帝皇鲜”“盒马牌”“盒补补”,理念提炼、概念创意及VI体系,设计醒目,自带辨识度,整个商品群,在设计力上体现出很强的轻简时尚感。
把情怀拉高一些,把场景做生动一些,把意义再抬升一层,优质源头&轻简设计,品牌便有了塑造故事的框架,而资源、文化、技术和媒介融合,就能产生一种新的品牌红利。
此外,小包装形态也是一种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大主题,零售企业在这方面一定要做适配。
可能是因为今天盒马“成功”了,我们都追捧它的风格“定义”。而从美感的角度,我们的品牌,会否有独特的设计力呢?我们的大单品,表现如何呢?
零售,也需要迭代商业美学。
4、绑定一批供应商打天下
硬折扣发展中,“精简商品+自有品牌+极致效率”成为基本逻辑,零售业普遍在开发自有品牌。这与过去“通道费用”竞价模式比较,事实上是零售商要绑定一批志同道合的独有供应商打天下。
因为主体是自牌、因为单品有限,那就意味着最佳效率,必须是精选品类品种,同时也精选伙伴,以量谋利,共同成长。
在“少而精”的品牌策略下,“多”是罪恶,“差”的代价极大。这种关系下,零售商拓店,供应商持续增长规模,零供双方必然是一体的,理念要共振,共研、共创,持续打磨商品。
所以,零售商必然是要做强全链路自营能力,找到同路人。这个「自营」,不一定是全部自己干,而是指全价值链有强大的“质控”和“效率”能力,所以,硬折扣时代下的零售企业,主体定义不能是「搬运工」,也不全是「生产商」,而一定是「品牌运营商」。
只有成为「品牌运营商」,企业才有供需号召力,快速开店情况下,模式复制和能力迁移损耗才最小。
所谓商品力,背后是供应商力,是我们能聚合、引导、做大资源价值的能力。对企业来说,我们的供应商战略是什么?如果还是后台费用模式,还是供应商竞合,还是搬运工思维,退出市场应该是早晚的事情。
我们常说零售出现代级变化,可能最重要的是逻辑,是全价值链实现了从代理竞价模式到品牌运营模式的质变。
5、夯实加工能力
而品牌运营,要我们有强大的“价值塑形”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创品”能力,而现阶段比较关键的是生产加工。
当前,国内标品生产能力是严重过剩的。但生鲜由于存在高保鲜及短距要求,产能存在结构性不足;此外,质控对企业也是考验,所以,建设“研发&生产&加工”中心,过去是个选择题,今天应该是个必答题。像胖东来,用户颇为放心的豆芽、豆制品、牛肉干、烘焙等都来自于这一中心。
“创品”能力,是一种综合了用户调研、工艺配方研发、生产管理、渠道分销等为一体的慢能力,是“难而正确”的事,规划、设计及整合等能力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即生产型零售商。
有这一能力,「创新」就有承载的基石。零售总是在“专业化-规模化”和“差异化-同质化-再差异化”的车轮下循环。今天我们看到像熟食、烘焙等3R项成为热潮,未来可能有过剩的一天,并且烘焙很可能更是重灾区。而「产品创新」,能够让企业跨越周期。
从节奏上说,零售企业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建这样一个物业,而是要有这样一种“强能力”,所以方式上,企业可以合作,可以找代工,可以分步骤扩产能。像盒马,全国有超22个生鲜加工中心,同时也与大量的外部工厂进行合作。
当然,最好是自建。零售企业一定有个目标,是要知道「成熟且强大」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这方面,日本零售企业仍然值得学习;胖东来也是天花板。
我们也见过一些企业,花了大量资源投建生鲜加工中心,但数年都不见产能提升,或周转无法进入良性循环,损耗很大。
以上五方面,是供应维度的总结,对零售来说,有些维度,是思想,也是方法论,核心看企业自己的拆解。
02
用户端
1、细化并凸显主流价值观,打造定义权
我们都知道,“新零售”是“阿里马云”的定义,“智慧零售”是腾讯的提法,“无界零售”是京东的表述,今天,零售的概念也在进化。
商超过去都会标“新鲜”“优质”“健康”“便利”,而今天,「健康」细化成了有机、绿色食品、配料干净、无抗、低GI、低卡、低脂、低碳、控糖、减盐、高蛋白及高膳食纤维,「品质」细化成了严选、质控、锁鲜、短链、足养、优源等;「便利」细成了到家、30分钟达、自助、随心等;还有如「悦己」,表达为情绪价值、小确幸、安全感、养生、一人食等。
对企业来说,营销一定要进入「时代」的语境,这无关稳重,而是「效率」。
而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心智”,拥有定义权。营销领域里说,用户的心智,是商业竞争的终极战场。
当前,零售业代级转换和势能更替,更有“概念红利”机会。如“健康”,天虹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蓝本,构建了12类健康标签体系;还有企业反UPF(超级加工食品),叮咚买菜要“第一家做全场景、全品类低GI食品专区的电商平台”;像盒马,一直围绕“新鲜”“健康”“悦己”三大用户核心需求,对商品体系进行重塑。
具体品类上,有大量空间,并且清除伪概念,细化标准,让用户听得懂,看得到,能走心,很重要。
而总体上,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个让消费者最信任的、感觉温暖的品牌,是我们最要思考的。
2、用新媒体有节奏的与消费者沟通
当前,随着资讯的泛滥,消费者经常会出现明显的“情绪价值通胀”(即相同的刺激带来的愉悦感随着频率提升而递减),所以,零售业常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资源和注意力,不断升级刺激强度。而自媒体爆发,也让企业“品牌建设”更多进入“消费主权”阶段,“马太效应”(强者更强)明显。
今天,零售业已经出现了两种追求,一是追求做强,宣传品质、宣传社会意义是重点;二是做大,宣传新店,特别是三大超级平台和一些新锐品牌;而大部分的存量力量,一直在尝试调改升级,目标还是做强。殊途同归的本质是打造与消费者的新型互动关系。
对大部分零售企业来说,门店场域和发言人特质,是企业品牌具象化的体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代言人和代言物。用户需求的释放,很大程度与企业的供给「互驯」,所以,把企业的“优势”告诉消费者就显得异常重要。
这方面,奥乐齐很有借鉴之处。进入中国的数年时间内,其一直有节奏的通过媒体联动,通过以门类为重点,塑造“好品质 够低价”的用户心智;而盒马成长的过程,一直伴随着“网红”属性,而其中重要的,就是持续有“新闻”与消费者互动。所以,大量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应该是零售业的基本手段。
当前,还有企业在做那张密密麻麻商品的DM海报,很难有效果。而AI技术崛起,有没有零售企业,比如用AI视频让商品动起来,出圈起来?用AR直接看现场会怎么样?
3、迭代用户连接效能
链接效能,今天最核心的表现还是线上能力,APP、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小程序也好,闪电仓也好、前置仓也好、店仓一体也好。
可能这是个老话题,“学习者”和“原住民”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相信,未来制霸行业的明星企业,一定是全渠道“原住民”的典型,否则就没有资格。
而我们今天“推崇”盒马,其一枝独秀的线上仍是重要亮点,其背后那一整套极具细节的能力体系,仍是大量零售公司最渴望的。
新零售高潮已过,但“零售让消费触手可及”的效率态势却越来越突出。这个暑假,阿里、京东、美团三大超级平台大做外卖补贴,争夺的是「入口」,而当商品、运力、业态、数据全面闭合,其生态效率就有吞噬传统的势能。
所以,我们得持续相信,持续迭代用户连接效能,是零售业跟进时代最重要的方法论。
这其中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零售必须有个生动的界面触达消费者,激发“消费欲望”,背后是前面说的差异化价值体系。如盒马,工作人员的服装、送货的小哥、盒马APP等,都是让消费者看到的符号,从而无形中夯实着用户的心智;今天的山姆也是,我们看到外卖小哥,就会强化“山姆线上和送货到家能力挺强的”认知。
二是全渠道,背后是技术、流程和制度配套的能力体系。今天,全渠道应该是零售的基本态,不仅要有,还要做好。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要自建配送队伍,而是从全价值链建立能力,特别是盒马这样的“用户交互”能力。
三是互动,背后是客服及组织应激体系。让用户有地方表述,能吐槽,能改进。
我们看到,今天还有大量的企业,对于小红书、抖音、大众点评、美团上的用户反馈没有任何处理,公域上的信息,成了企业形象的雀斑。
链接就像朋友圈,价值、形式与频率都要运营。零售越是有强力的“价值主张”和“现实供应”,就会有越强的“用户粘性”,而用户的消费,也会进一步反哺企业的价值内涵。
对标奥乐齐与盒马,我们都需一个思考,新的形势下,我们的零售企业,到底如何与消费者做内容沟通?
03
支持端
1、找到资本或资金助力
今天盒马的「成功」,应该还有一个不可否定的因素,阿里的资金和资源支持。8月18日,盒马十周年庆典,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现身力挺。
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3月,盒马获得了阿里巴巴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7亿元)的投资,而有媒体报道称,9年来,阿里为盒马投入了至少100亿元,虽然这一数据并未得到阿里巴巴官方的证实。
新零售阶段,盒马在各种业态上试错,侯毅离休新任CEO严筱磊接手后,盒马才聚焦盒马鲜生和盒马NB两大业态。
但盒马此前在店铺形态、供应链、组织、合作模式、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的“豪气”尝试,无意中还是有很多副产品的。所以,今天的盒马,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有“自建供应链中心8个”“优质供应商2000+”“全球直采基地300+”“物流中转仓8个”。
但这件事只能发生在“资本”助推之下,对当下以「自有资金」解决发展问题的零售企业来说,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好成长阶梯就更加重要。
但核心,还是先有战略和认知。有资本,就做一个先行者,可能有先发优势;无资本,就做一个追随者,边缘突破,后来居上。
从某方面讲,几大超级平台下场做硬折扣和即时零售,会抬高了市场玩家的整体门槛。它们的资源势能、规模优势和数据霸权,对存量冲击可能比过去更大;加上许多存量玩家自身竞争力不足、存量包袱过重,被市场汰换是必然趋势。
如在华东市场,盒马、奥乐齐一路攻城略地,而许多本地品牌不断退场。这一态势在加速,可能很快就会延续到更下层市场。
当然,如果真的企业质效不足,转手或关闭,也未尝不是一种价值。
只是每个零售企业可能都要思考自己的现金流问题,是要门店调改?基地建设?还是加工中心升级?还是补充流动性?
2、组织力很关键
以上种种,最后一定要回到组织和人的问题上。
我们一直觉得组织,或者叫生产关系设置,是零售经营最大的方法论。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也说,对“人”的重视,才是胖东来成功的关键。
许多卖场,可能是相似的品类,相同的员工,但不同的品牌去运作,效果截然不同。
今天,胖东来更是为整个商业,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组织范式,将更为伟大的“幸福、自由、公平、关爱、阳光”等先进文化理念传播给了全社会。在这一背景下,零售业不管是企业老板、管理团队还是基层员工,对事业和职业,都有了新的心智锚点。
把员工幸福和品质基因代入商业模式中,「员工成本」就需要重新考量,不管是即时零售还是折扣店,亦或是其他业态,其实都需要新的模式设定。
今天,大量企业新开折扣店,似乎进入一种“折扣业态低成本,更容易做”的表达,但折扣店早晚也还是要涉及“让员工更幸福”的话题。
此外,小业态开“快”有没有风险、加盟是不是好的方式等话题,都需要组织力来回答。
写在最后
当前的零售,「超级平台的能力」融合「胖东来的文化」可能是终极的解决方案,企业殊途同归的是要走向“能力系”的完美,尽管这很难。
但靠近“目标”的过程,就是零售要做的运营。企业最好的局面,是从自然、舒缓的运营,转入到有一定「目标牵引」和「阶梯递进」的生长节奏中,既有正向压力,又轻松和快乐。
当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资源现实,强弱侧重点不同,力也便不一样。无论业态如何迭代,零售的底层逻辑始终是“产品力×用户连接×组织效率”,企业需根据自身资源(规模、资本、区域优势)选择优先突破的维度,而非盲目复制标杆模式。
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才是最好的方法论。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