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事件启示:为什么消费者视角如此重要?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云栖居士
编辑/娜娜
近日,西贝餐饮因预制菜问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网络大V罗永浩公开质疑自己吃到的“全是预制菜”,而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则坚称“按照国家标准全部不是预制菜”。这场争论表面上是关于预制菜标准的认知差异,实则揭示了零售与服务行业一个根本性问题:企业视角与消费者视角的严重错位。事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西贝线上订单大幅下滑,消费者用脚投票表达了他们的不满。
这一事件超越了餐饮行业本身,对所有零售企业乃至整个服务行业敲响了警钟:在体验经济时代,仅满足国家标准这一“底线”远远不够,企业必须真正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将用户体验置于战略核心位置。
一、消费者视角缺失:西贝事件的核心问题
西贝案例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双方立场的差异。企业方搬出国标作为辩护依据,消费者却以自己的体验和认知作为评判标准。这种差异背后反映的是企业仍然停留在“合规思维”——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合格的,而消费者早已进入“体验思维”——我花的钱是否买到了相应的价值体验?
国家标准本应是行业的最低门槛,却被部分企业当作了最高标准。西贝问题不在于是否合法合规,而在于没有满足消费者对“餐厅现做”的心理预期。消费者前往人均消费百元以上的餐厅,期待的是厨师现场烹饪的“锅气”和独特体验,而不是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菜品,无论这些菜品是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这种认知错位在零售和服务行业普遍存在。企业习惯于从成本、效率、标准化角度思考问题,而消费者关注的是价值、体验和情感需求。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企业若不能及时调整视角,就会陷入“我们没错,是消费者不理解”的误区,最终付出市场代价。
二、为什么消费者视角如此重要?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权力转移:消费者主导时代到来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力关系。过去,企业通过控制媒体渠道和销售渠道主导话语权;今天,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点评、分享和传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一次负面体验可能通过短视频平台在几小时内传播给数百万人,对企业声誉造成致命打击。
西贝事件中,一位知名“消费者”的发言就能引发全网关注,导致实际销售下滑,这正是消费者主导时代的典型表现。企业不能再依靠信息不对称获利,必须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重构价值链。
2、体验经济的价值逻辑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阶段后,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在体验经济中,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而是追求个性化、记忆价值和情感共鸣。
餐饮行业本质上是最典型的体验经济——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食物充饥,更是环境、服务、文化和记忆的综合体验。预制菜即使口味尚可,也剥夺了消费者对“厨师现场烹饪”的体验期待,从而降低了整体价值感知。
3、信任经济的底层逻辑
现代商业建立在信任基础上。消费者信任品牌意味着相信品牌会兑现承诺,提供符合预期的产品或服务。西贝问题本质上是信任危机——消费者认为自己所获与预期不符,产生被欺骗感。
一旦信任受损,重建的代价极高。研究显示,获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客户的5-6倍。而72%的消费者表示,在经历一次负面体验后就会转向竞争对手。零售企业必须认识到,信任是最脆弱的商业资产,需要从消费者视角不断维护。
三、构建消费者视角的核心策略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四大策略:
1、透明化沟通:超越合规披露
消费者对“隐藏信息”尤其敏感。西贝事件中,问题不在于使用预制菜,而在于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零售企业应主动进行透明化沟通,让消费者在知情前提下做出选择。
美国连锁店Panera Bread早在2017年就公开承诺提供“100%干净食品”,并详细公开所有成分来源和加工方式,反而因此获得了消费者信任。国内火锅连锁品牌海底捞也因主动公开后厨操作流程,增强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透明化不是简单地符合标识法规,而是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他们想知道什么信息,以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提供这些信息。这需要企业改变“最少披露”合规思维,转向“最大透明”的用户思维。
2、预期管理:承诺与交付的对齐
消费者不满意往往源于预期与体验的落差。西贝案例中,消费者支付了相对较高的价格,自然期待相应的现做体验。企业需要有效管理消费者预期,避免过度承诺或模糊承诺。
企业可以通过明确分类帮助消费者建立合理预期。如日本餐厅会明确标识哪些是现场制作,哪些是中央厨房配送,甚至标注出菜时间,让消费者心中有数。一些连锁餐厅推出“手工现做”系列与“高效出品”系列,满足不同需求场景,避免预期错位。
3、参与式设计:让消费者成为共创者
最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往往是消费者自己。前沿零售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将消费者纳入产品和服务设计过程,通过共创确保产出符合用户期待。
小米公司的MIUI系统开发中,有专门的用户参与设计环节,每周根据用户反馈迭代优化。零食品牌三只松鼠建立了庞大的用户测评社区,新产品上市前必经用户测试。餐饮企业也可以建立类似机制,让消费者参与菜单设计、口味测试和服务流程优化。
4、体验地图绘制:全景洞察消费者旅程
企业需要跳出单点思维,全景式理解消费者在整个购物旅程中的体验。体验地图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可视化消费者从认知、考虑、购买、使用到分享的全过程,识别痛点和机会。
零售企业应定期开展消费者旅程mapping,组织跨部门团队(包括产品、运营、市场、客服等)共同分析每个触点的体验状况,设身处地思考如何优化。优衣库通过精细管理消费者从进店、选购、试衣到结账的全流程体验,成为全球零售业标杆。
四、从西贝“预制菜”事件看零售行业的整体启示
西贝“预制菜”事件虽发生在餐饮行业,但对所有零售企业都有深刻启示:
1、标准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型
零售企业必须实现从“符合标准”到“超越用户期待”的根本思维转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只是入场券,真正的竞争在于如何提供超越标准的用户体验。苹果产品的成功不在于符合电子产品标准,而在于提供了极致的用户体验和设计美感。
2、价值主张需要清晰且一致
企业的价值主张必须清晰且与交付体验一致。如果定位高端体验,就不能在核心环节采用降低成本却损害体验的做法。零售企业需要定期审视自己的价值主张是否在各个触点得到落实,是否存在类似西贝的“体验漏洞”。
3、建立用户视角的组织文化
用户视角不应只是市场部门的工作,而应成为整个组织的文化。企业需要建立机制,让所有部门都能直接听到用户声音,感受用户体验。亚马逊的“空椅子”制度——每个会议都留一张空椅子代表客户,值得零售企业借鉴。
4、危机应对中的用户思维
当危机发生时,企业回应方式本身就成为用户体验的一部分。法律上的正确不等于沟通上的有效。在西贝“预制菜”事件中,企业领导人的回应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正是因为缺乏用户视角。零售企业需要预设各种危机场景,制定以用户关怀为核心的沟通策略,而非单纯的标准或法律辩护。
写在最后
西贝“预制菜”事件是中国消费升级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案例。它预示着消费者已经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评判者,从购买产品转变为购买体验,从重视功能转变为追求价值认同。
零售企业必须认识到:国家标准只是底线,用户标准才是天花板;合规只是基础,体验才是竞争力;企业视角只是起点,消费者视角才是终点。那些能够真正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将用户体验融入组织DNA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消费变革中获得持续竞争力。
未来的零售竞争,不再是规模与效率的竞争,而是认知与视角的竞争——谁更能理解消费者,谁就更能赢得市场。西贝“预制菜”事件不应只是一次危机公关案例,更应成为整个行业向用户中心转型的催化剂。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