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收购“告吹”,创始团队首度发声
出品/联商翻译中心
撰文/尹茜、松柏
不久前,7-11便利店“收购案”告吹,但风波仍未消散。
8月21日,永旺集团股价创历史新高,市值近二十年来首次超越7&i控股(7-11母公司),跃居日本零售业第二,仅次于迅销集团(优衣库母公司)。
9月1日,美国贝恩资本正式完成对7&i集团旗下“约克控股”的收购,包括伊藤洋华堂超市等29家企业。同日,7&i迎来成立20周年。自成立以来,7&i曾致力于构建横跨百货、超市、便利店等七大业态的“超级综合体”。但如今,它已与当初的理想渐行渐远。
在这一关键节点上,7-11便利店创始人铃木敏文及7&i首任社长村田纪敏罕见地共同发声,分析集团陷入困境的原因。此外,创始家族成员、现任会长伊藤顺朗也参与了对话,共同探讨了集团现状与未来。
01
所谓“满意”是不存在的
问:您对现在的7-11满意吗?
铃木:“满意”其实是不存在的。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都不存在“满意”这种状态。卖方会变化,买方变化得更快。消费者变了,卖方就必须随之调整。所以我觉得,还需要更加努力。当然这不是说现在什么都没做,而是说永远没有终点。因为社会始终在变化。日本流通业的大多数变革,其实都是我们率先推动的。
问:您如何评价现在7-11的商品和口味?
铃木:7-11的商品首先要“贴近生活”。至于口味,则必须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
村田:会长经常说,好吃的东西反而容易让人腻味。消费者在感到满足后,不久就会厌倦,因此必须不断推出更好的商品。这其实可以理解为“必须持续创新”。
问:关于加拿大ACT的收购提案,您怎么看?
铃木:这类事情,存在各种看法,需要谨慎判断。
村田:我认为这次ACT的退出,其实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7&i不能通过业务成长来应对挑战,那么类似的收购提案还会再次出现。这就像是市场给我们的一项考验。
问:如何看待7-11加盟店店主的不安情绪?
铃木:从店铺的角度来说,这很正常。如果销售额和利润能够提升,店主自然会高兴。
铃木敏文,1963年加入伊藤洋华堂,1973年参与创办日本7-11便利店,2005年至2016年担任7&i董事长兼CEO,现年92岁
村田:如今物价不断上涨,而普通上班族的工资也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加盟商自然会希望公司能推出举措,让他们的收入也随之提高。这是很自然的诉求。7-11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加盟店,如果无法回应他们,就会出现问题。我在刚入职时就被前辈教导过一句话:“数字背后是人。”所有数字都是由一线现场创造出来的,如果只盯着数字分析,而不去关注现场,那是行不通的。
问:关于社长等经营人才的培养,您怎么看?
铃木:与其说是“培养下一任社长”,不如说是“我们自己要不断挑战新事物”。只有这样,下一代的人才们才会受到启发,主动去思考、去跟进。
问:基于这20年的经验,您想对下一任经营者说什么?
铃木: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的变化”。
村田:绝不能安于现状。正如那句话所说“Good is the enemy of Great”(满足于“好”,就会错失“更好”)。觉得“已经很好了”,反而会成为阻碍,妨碍我们去创造更卓越的成果。
问:您如何看待与7&i并驾齐驱的永旺?它依然坚持多元化战略。
铃木:我其实并不会以“竞争对手”的眼光去看待同行。我们首先关注的,永远是自身的发展。
02
“慌乱的”经营是行不通的
问:设立7&i的背景是什么?
村田:当时正处于通货紧缩的环境,两大支柱业务同时遇到危机。7-11便利店因商品开发滞后,平均日销售额下降;伊藤洋华堂的业绩也在恶化。与此同时,富士电视台收购风波也让我们感受到外部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铃木会长(时任)提出通过设立控股公司,将集团力量整合在一起,从而创造新的附加价值。
另外,消费者的意识出现了变化。此前,主流观点是“在通缩时期只要便宜就好”,但逐渐有人开始追求“即使价格高一些,也要买更好的东西”。也就是说,曾经主导消费市场的40-50岁新中产家庭的消费力下降,而60岁以上群体的消费力在上升。
问:公司在2007年推出了自有品牌对吗?
村田:是的。通过控股公司体制,集团内部能够共享信息,从而推动了商品开发。我们当时在反思,是否存在某些问题或课题?最终找到的答案就是Seven Premium自有品牌。它带来了巨大的成效。当时,铃木会长提出了五项原则,包括“追求高品质价值”“把握社会变化,挖掘潜在需求”“通过团队的商品企划,实现全员参与”等。正是它,扭转了7-11便利店日均销售额下滑的不利局面。
铃木:如果不去观察时代的变化,只是延续以往的做法,就难以适应现实。社会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归根结底,就是不再从“卖方”的角度思考,而是转向“顾客”,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思考。
问:您怎么看待当初收购百货店?
村田:在多样化的消费市场中,我们缺乏的就是百货店所掌握的“信息”。百货店服务的客户群体偏高端,通过获取他们的消费信息,我们希望探索新的商品开发与销售方式。
村田纪敏,1971年加入伊藤洋华堂,1996年出任常务董事,2005年至2016年担任7&i社长兼首席运营官,现年81岁
在我看来,百货店也在尝试利用我们的商品丰富自身。但实事求是地说,我认为它并没有真正成为百货店的驱动力。对特定的目标顾客来说,确实需要丰富的商品阵容。我们也尝试过在百货店里开设Seven Premium专区,的确吸引了一些消费者购买。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向。如果能主动获取信息,自主开发商品,也未尝不可。但这非常困难。毕竟百货长期以来的经营模式是“先进货再销售”,或是“依赖租赁商户”。这背后也涉及企业文化的问题。
问:经营上有过什么重大转折点吗?
村田:最大的转折点出现在井阪隆一社长(2016年5月上任)任期的第三年。从外部来看,当时市场对公司经营的怀疑和不信任急剧上升。
那一年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原因有三点。第一,中期经营计划未能达成;第二,便利店24小时营业问题,引发了“加盟店会不会反抗”的疑虑;第三,“7Pay”支付服务的失败(发生了不正当访问事件)。这三件事叠加在一起,使得外界怀疑他们是否走错了方向。
此外,关于收购美国便利店巨头Speedway,当时的管理层认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投入了2万亿日元(约合960亿人民币)。但宣布收购后,7&i的股价却下跌了。股东们担心便利店主业,担心商品经营会被忽视,公司会陷入安逸。
股价就是经营者的一面镜子。要时刻观察股价的波动,从而反思自己的经营是否正确。治理结构如何,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实际的经营判断与决策是否正确,而股价正是股东们“无声的声音”。
问:从现在看来,当时应该怎么做才好?
村田:我不是当时的经营者,所以不好下结论。但我想,他们当时大概是慌了。慌乱的经营是行不通的。经营必须深思熟虑,否则就会做出仓促的决策。我认为必须要顺着“趋势”来思考问题。通过对比和观察趋势,才能逐渐看清自身经营中的问题。
03
便利店转向差异化竞争
问:为什么祖业伊藤洋华堂的重建没有取得进展?
伊藤:我认为公司内部应该进行更彻底的总结。不是去追究谁的责任,而是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失败。单从“伊藤洋华堂”这家公司,或者从综合超市这一业态来看,总能找到一些说得过去的理由。若只专注于食品,或许还能走得通,但因为还兼有服装等品类,导致商品构成比一般超市更复杂。
此外,我们始终没能果断舍弃重资产的设备与门店投资。由于7-11的成功,让集团整体资金非常充裕,也因此没有下决心去断舍离。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感性和拖沓,但或许也是因为存在“母公司意识”。
问:如今伊藤洋华堂将由贝恩资本主导重建。您如何看待?
伊藤:我一直觉得,将利润率较高的便利店和超市放在一起比较是不恰当的。它们的游戏规则和目标完全不同。超市行业也有高收益企业,但资本市场却总喜欢把它们和便利店放在一起比较。
伊藤顺朗,已故伊藤洋华堂创始人伊藤雅俊之子,1990年加入日本7-11,2009年成为7&i董事,2025年担任董事长,现年67岁
在我心中,集团经营就像是一个家族。父母努力养育大孩子,孩子长大后就会独立;当父母年老,兄弟姐妹又互相扶持,维系家庭。我的理想是7-11成长壮大,来支撑整个集团。但这样一来,伊藤洋华堂就会显得格外尴尬。过去两年我们关闭了一些地方门店,本意是为了重整旗鼓。眼看通过改革逐渐找回了一点信心,我觉得还是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更好。
至于有人会问“是不是因为自己没能坚持到底,所以才交给贝恩?”听上去可能像是事后诸葛亮,但我觉得,来自外部的推动力也是必要的。基金的视角非常严格,他们真正深入理解业务,不是简单地买卖,而是会考虑企业的未来,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这次也不是彻底卖断,7-11、我本人以及大高家族仍持有股份。我相信,它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企业。
问:作为会长,您有什么决心?能带领7&i继续成长吗?
伊藤:我有信心,而且必须做到。不过,我并不乐观。放眼国内,少子老龄化加剧,人们的消费能力下降。同时,Trial超市、LOPIA超市等“新势力”也在崛起。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就必须清晰地找到“制胜之道”。
便利店领域同样在发生变化。比如资金实力雄厚、积极进行风险投资的KDDI已经和罗森联手,这意味着市场已经转向差异化竞争,而不是同质化。老实说,这让我感到压力。我们也在推进“7NOW”等服务,但仅凭自己搞研发是不现实的,可能需要与外部进行合作。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迈出这一步。如果还抱着“我们是第一,只要自己做就够了”的想法,那是绝对不行的。
写在最后
曾经,由伊藤洋华堂孕育出的“7-11日本”,在铃木敏文的强力领导下实现了飞速成长。在积极扩张门店的同时,也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举措,从而使7&i坐上了日本零售业的头把交椅。
但另一方面,祖业伊藤洋华堂和百货的业绩却长期低迷。由于集团整体资金宽裕,始终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导致结构调整一再延后。最终,7&i只能甩掉身上的“包袱”,让百货和超市业务在投资基金的支持下寻找重生之路。
如今,7&i走向“专注于便利店”这一结局。伊藤顺朗会长用一句话概括:“迂回、绕道,但回首时只剩下一条路。”无数的“如果”已经过去,现实唯有不断前进。
未来,7-11便利店没有理由“再找理由”了。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